句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细选76句
中考
一、用修辞,生动刻画。修辞是语言中的盐,语言有了修辞,才有味道,才鲜活无比,才闪耀着无比的生命力。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,比喻使语言更加形象,对偶可增加句子的整齐美,反复则使语言韵味悠长,拟人使语言灵动……一句话,善用修辞,就能化平淡为精彩,使文章鲜活灵动,魅力四射,产生巨大的感染力。不信,请看《悄悄地提醒》片段:
如果你想成为太阳,可你只是一颗星星,怎么办?
如果你想成为大树,可你只是一株小草,怎么办?
如果你想成为海洋,可你只是一泓山泉,怎么办?
请别急!我会悄悄地提醒你:
你觉得命运一直在戏弄自己,那是因为你总是在欣赏别人,却用狭隘的目光瞧着自己、,在你眼中,别人是一道绚丽的风景,而自己却是一团糟的油画……
……其实,快乐没有处方,只要多往好处想,明白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就够了 整日愁眉苦脸,会影响你周边人的情绪。
做不了太阳,就做一颗星星,让自己在广袤的太空发光发热。
做不了大树,就做一棵小草,让自己为大地点缀春色。
做不了海洋,就做一泓清泉,让自己在山间丁冬作响。
这悄悄的提醒到底如何?你尝试一下就会知道。
因活用修辞,成就了满分作文。文章开头连用三个排比反问句,引发思考;灵活的"引用,新颖的比喻,丰富了语言的意蕴;小标题从三个角度写出“悄悄地提醒”的内容、方法和结局,构成排比段落,也使得文章逻辑严密,疏密有致。
二、化诗为文,他为我用。古代诗词中的名句是语言中的钻石,凝练,夺目,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生命力。恰当而灵活地引用古诗词名句,不但可以巧妙地展示自己古诗词积累与文化素养,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。不信,请看满分作文《升起心中的太阳》片段:
诵经典,看英雄。
乌江畔,斜阳里,猎猎风中,你披坚执锐,一代枭雄本色不改。
然而此刻,面对四面楚歌,你不禁长叹一声。即便你豪情天纵,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虞姬刎颈。近乡情更怯,你怀着英雄末路的悲哀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疚,永远地离去了……
吟经典,品诗情。
一杯清茶,漫卷诗书,河边桥下,何处不是我之乐地。
我爱那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豪情壮志;爱那“出淤泥而不染,
颂经典,传美德。
岳飞用“精忠报国”教会我树立爱国之心,用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激励后辈蔑视敌寇的胆魄……
经典的光辉,永不减弱,如同一轮太阳,照亮我心,无惧黑暗。
哦!经典原来是我心中不落的太阳,也是最美的太阳!
三、句式变换,灵活运用。整句句式对称,能彰显文章的气势;散句长短不一,结构多样,灵活洒脱。整中有散,语气舒缓;散中有整,诗意灵动。长短交替,错落有致。长句结构复杂,信息丰富;短句字少、句短,干脆利落。长句悠扬,余音袅袅;短句铿锵,珠落玉盘。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,可使句子在视觉上表现出参差美。整句与散句,长句与短句,各有所长,各尽其妙。不信,请看满分作文《携反省一起上路》片段:
反省是水,浇灌成功之树;反省是火,点燃希望之灯;反省是灯,照亮人生之路。
——题记
漫漫人生路,携反省一起上路,因为它是我一生的呵护。
茫茫人海中,携反省一起上路,因为它比金钱更珍贵。
悠悠
一.说教材
(1)教材的地位和作用
"句式的变换"是语言应用中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近几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的高考题都有涉及,而且分量不轻,其中的某些题型还比较刁钻,因此,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题分析,练习.从形式上看,本能力点一般采用文字表述题的方式进行考查,有时也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.主动句与被动句变换,长句与短句变换,常式句与变式句变换,整句与散句的变换,句子重组是高考考查的热点.估计今后的句式变换试题会出得更灵活,更科学,更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,更符合新时期人才选拔的实际.
(2)教学目标
掌握长句与短句变换的方法和变换规律
掌握整句与散句变换的方法和变换规律
(3)教学重点,难点
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,长短句变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,也是难点,占用课堂多一点时间,整散句变换可以适当少用时间.
二,说教法,学法
本节课学习思路基本按照熟悉概念——找出特点——掌握方法——例题练习——高考题巩固的模式进行.特点和方法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,自己总结,达到印象更深,掌握更牢固的效果.例题力求有梯度,由易到难,更加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,最后用高考题加以巩固.既使学生掌握方法,运用自如,又把握住高考出题方向,为迎接高考做好这方面准备.
三.说教学过程
导入:
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,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或适用于不同的语境.
变换句式就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,将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,要求内容表达准确,语气恰当,上下文协调一致.
变换句式的原则:
不改变原意;②不能改变内容;③可增删个别词语;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;⑤尽量避免重复,可用指代词简化.
长短句变换
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,词语多,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;词语较少,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.
长句能表意严密,内容丰富,精确细致,常用于政论性的和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,心理活动的内容.
短句节奏短促,简洁明快,表意灵活, 适宜于叙述性的,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,激越的情绪,坚定的语气等.
长句变短句
长句(单句)的特点一般有:
一:修饰语(定语,状语)多
二:并列成分多
三: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.
针对以上特点找策略:
①先抓住句子的主干,明确句子的中心,意思,然后抽出附加成分,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短句.
例1,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
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,收藏着一只出土于埃及加达地区,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,形状具有典型的`埃及古王国风格的陶罐.
答案:a,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,收藏着一只出土于埃及加达地区的陶罐.b,它制作于公元前32世纪.c,陶罐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风格.
做学案上练习例2
②找出句子的主干,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变成分句.
例1,把下面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
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,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,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.
答案: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: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,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,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
做学案上练习例2
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,改为复句里的单句,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.
例如: 在牧场上,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,穿着蓝色蒙古袍,腰间系着豆绿腰带,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.
答案:在牧场上,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,他穿着蓝色蒙古袍,腰间系着豆绿腰带,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.
做学案练习2,巩固所学,掌握规律
学生总结长句变短句的规律.
短句变长句
短句变长句的过程与长句变短句的过程相反,找出长句的主干句,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的修饰成分;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词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.
例,提取下列材料要点,整合成一个单句,为"名片"下定义
名片是一种比较小的硬纸片
名片主要起
名片一般在与人交往的场合使用
名片上印有姓名,单位,身份,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内容
答案:名片是上面印有姓名,单位,身份,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内容,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我介绍用的比较小的硬纸片
(三),整散句变换
结构相同或相似,排列齐整的一组句子叫整句.结构不整齐,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.
整句变散句:将各个句子中重复使用的词语去掉,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,不遗漏内容要点即可.
散句变整句:先确定一个基准句,以此为标准调整改造其他句子使各分句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.
例1 将下面画线的文字改写成散句.
这些诗将触动你的心,使你激昂,使你欢乐,使你忧愁,使你深思.
解析:解这道题,方法很简单,只需删去后面三个重复使用的提示词"使你"即可.
答案:这些诗将触动你的心,使你激昂,欢乐,忧愁,深思.
学生做学案练习
例2 将下边画线的文字改写成排比句.
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,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找过短工,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.
解析:解这道题,可以以"童年","少年","青年"三个时期为并列点进行调整.
答案:他童年时候讨过饭,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,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.
学生做学案练习
(四),进行学案练习等级测试
想要写出优美的文章,学生要经常读一些语言优美的文章,从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方法,认真训练,使自己的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特色,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呢,一起来看看!
一、展示文化底蕴
阅读面广、知识面宽的同学,写作时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可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。例如优秀
二、善用修辞手法
修辞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。例如文章《诚信不可抛》中写道:拥有诚信,一根小小的火柴,可以燃亮一片心空;拥有诚信,一片小小的绿叶,可以倾倒一个季节;拥有诚信,一朵小小的浪花,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文段中比喻、排比兼用,语言形象,色彩鲜明,极具感情色彩。
三、注意句式变化
整句和散句,长句和短句,灵活搭配,交替使用,语言就会变化多姿,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。例如《走进四季》中的一段:我不迷恋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暗淡情调,也不愿感叹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的凄清无奈我独爱那一片火红的枫林,秋风萧瑟,枫叶随风轻摆,那红的是激情,是斗志,是积蓄力量抵御寒冬的准备,是走向成熟的韵味这段文字句式灵活多变,长短句相间,整散句结合,读起来朗朗上口,令人抚掌击节。
四、引用
引用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题记或开头,使之统摄全篇,让那些闪烁着智慧光彩、蕴涵着丰富思想的语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例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生活是唯一的一件旧衣服,脏了就洗洗,破了就补补,无论如何你得穿上它等等。只要引用恰当,就会有非常突出的效果。
五、用词生动形象
选用含义具体且富有形象感的词语。例如:火更大了,烟气弥漫了整个房间,通红的火舌要舔着楼板了。这里用火舌比用火焰火苗更有表现力,一个舔字,生动地写出了火焰将要燃着楼板的情景,给人形象具体的感受。